有位MSN網友隨手打了一句:「我現在都沒在看知名部落客的文章了」

盯著那句話,想了想,不知道那跟「我現在沒在看華視新聞」或「我現在沒在看日劇」或「我現在沒在看金庸」的語境一不一樣。我的疑問,首先是「知名部落客」這一辭,基本上就跟華視新聞、日劇、金庸很不一樣。好奇之餘,細問了對方所謂「知名部落客」指的譬如是哪些,聽他娓娓道來,果然其中許多位都不曾接觸過。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MSN網友請我推薦設計網誌給他時,對方的冷淡反應,正顯示我們閱讀偏好的迥異。然而,改變MSN網友從偏好他的「知名部落客文章」到「沒在看知名部落客的文章」的,並非他閱讀偏好的轉變,而是一套叫作「知名部落客模組」的模組化在作祟。

所謂的「知名部落客模組」的運作大概如下:

  1. 一開始,你真實無偽地記錄你對某個面向專注的見聞感知,或者形而上、形而下的人生細節
  2. 你的真實無偽,引發共鳴
  3. 藉由共鳴,累積肯定的信度,漸漸擴大並招徠同好
  4. 因為在同好之間廣為知名,所以被稱作知名部落客
  5. 你意識到知名部落客這個新身份,並且開始迎合這個新身份

MSN網友如是說道:「小讀者是沒資格要求知名部落客維持原狀的」,所以他只能選擇不看。

我回想了這幾年累積的RSS訂閱經驗,其中不乏「人怕出名,豬怕肥」那一類因為Blogging而招惹麻煩的例子,有些blogger選擇封閉式的blogging,另有一些則乾脆不再blogging。

寫或不寫,公開或不公開,僅僅只是人生諸多抉擇的其中一小部份,然而,對於整個更長遠的人生而言,自由抉擇這個核心價值(Core Values),恐怕較諸寫或不寫、公開或不公開都要更來得影響深遠。

2004年我在智邦發過一期主題為死於死無葬身之地的電子報,從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境遇劇《死無葬身之地》(Morts sans sepulture, 1946),談當時宛如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再復興的Web2.0浪潮:

如同沙特說過的:「他人是自己的地獄。」當一個人為他人而存在時,這人便活在痛苦地獄中,既沒自由意志,也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要件。

以相同邏輯來看待blogging,如沙特所說的:「人首先存在著,在這世上遭遇各種波折,而後定義他自己。」blogging也就像沙特所創的境遇劇,網路既是「境遇」也是人「自由選擇」的舞台。

《死無葬身之地》這部戲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所佔據的法國。全劇的故事情節主要是在敘述五名法國地下游擊隊員在反抗戰鬥中被捕,從而在通敵份子的嚴刑拷打中各自作出決定人生不同的選擇。

你可以選擇畏畏縮縮、自欺欺人,你也可以選擇抬頭挺胸、光明磊落,不在意他人造起的地獄。而「知名部落客模組」的模組化,其實也只是一種慢性纖維化,就跟人體器官一樣,最後,也終將造成功能上的壞死,令一切歸於衰竭。

technorati tag

1 留言

Unknown寫道…
這篇寫得很好,雖然最後的結論不完全同意。

沙特寫的"他人是自己的地獄"實在引用的太好!!

這讓我想到阮玲玉說的"人言可畏"。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