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這一行的普遍被低估,由來已久。
我們也早都見識過,譬如:開價500元台幣的名片設計案,或者5,000元至一萬元的CI、Logo設計案。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那麼瞧不起設計?總認為設計就該是很廉價的呢?
或許,對那些瞧不起設計、覺得設計很廉價的人而言,從事設計工作的人,永遠都叫作「美工」,而從來不是「設計師」。
然而,相較於如此令人絕望的表層現實,我寧可相信:台灣之所以像極一座設計血汗工廠Sweatshop,只不過是因為台灣人都只看到設計的表相、結果,而從來沒有機會深入去見識到設計的流程罷了。
簡單地說,台灣之所以會有人認為只要花費一餐牛排或偶爾穿幾次名牌大衣的代價,就能夠滿足自己對名片設計或CI、Logo設計的需求,主要是因為從設計作品集並沒有辦法看到整個設計創意流程。
毫無疑問地,沒有人能夠具體評估自己所看不見的事物,更別提精確衡量它的價值。
但,設計創意流程真的是看不見的事物嗎?
對於一看到設計作品就職業病發作,自行在腦海裡拆解設計創意流程的設計從業者來說,設計創意流程當然是昭然若揭。就像Ka Yue所介紹的幾個網站設計過程與進化案例,就是一個有助於設計從業人員進行Case Study個案研析,但未必有助於一般人進一步瞭解設計創意流程的顯例。
那麼,一般非設計從業者該如何瞭解設計創意流程呢?
或許,Brad Colbow所寫的這篇《The Design Process Step by Step》可以作為入門參考。
根據《The Design Process Step by Step》這篇文章的說法,設計創意流程至少包括三大階段:
- 框線圖稿與內容設定(Wireframes and content)
- 設計草稿(First round design)
- 創意化、個性化、區隔化(Adding some personality)
也就是說,並不是擺幾個色塊、幾張圖、換幾個字型,就能成就一張設計精良的名片,或者令人印象鮮明的CI、Logo。而是經過周延思慮、百般算計、多方斟酌,再加上不斷的修改優化,最後才能成就好的設計作品。
如果一個社會裡的各個產業,無視於設計專業的創意流程,也無意給予精確評價,卻一廂情願地奢望藉由設計創意去獲致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那麼,那就是一座設計血汗工廠。
其實,杜拉克在幾十年前就向資方建言不要以成本觀點來看待勞動生產力,但恐怕還要再過幾十年才有機會在台灣看到這種想法的普遍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