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 success

每次讀到分析什麼東西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長篇大論,總忍不住狂想:如果我成功了,大概也會被拿來這樣分析吧。

事實上,在「如果我成功了,大概也會被拿來這樣分析」的假設前提之下,我搞不好只是

  1. 運氣好
  2. 碰巧把時間精力花費在做其他事,而不是分析別人的成功

然而,弔詭的是:確實有人因為分析別人的成功而成功。並且,這種成功顯然是建立在人們企求成功的價值條件之上。那麼,在我們這個社會,人人皆想成功嗎?這問題等於白問,踏實的問法應該是:你想擁有什麼樣細節內容的成功呢?

有一次跟插畫家在捷運上聊到天才兒童教育法的話題,記得是在電視上看到一對很擅於教育天才兒童的夫婦,挾兒女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連連跳級之成就,在節目中侃侃而談他們的成功之道。

所謂的天才兒童教育法,大概就像奶粉廣告教育大眾一樣地想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以那對很擅於教育天才兒童的夫婦而言,他們顯然相當滿意於:每一次餵奶前,先給字卡讓小孩搶先學習的成果。

這樣的談論間,我赫然發現,那對夫婦不但是分析成功的人,而且還把這樣的分析給付諸實現了。

然而,這對夫婦的成功,終究難免讓我一再想起家裡書架上那本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的 童年的消逝

作為一位擁有完整人格的個體,究竟會想擁有什麼細節內容的成功?或者,某些衡量尺度下的失敗,其實更能涵蘊滋長著完整人格的個體。

尋常通勤搭車,總會遇到一種偏要擠到你前面搶下車的人,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著他們,讓他們非得在下車的那一刻搶先不可,然而,弔詭的也是:這樣的人在下車之後,往往又慢步徐行。

或許,在某個窄狹的認知裡,在那極短暫的瞬間,他們終究覺得是成功了。

technorati tag

2 留言

Toomore Chiang寫道…
最後一段很發人省思....
匿名表示…
分析成功,就是標準的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source=web&ct=res&cd=22&url=http%3A%2F%2Finezha.com%2Fp%2F6709838%2Fitem6&ei=qzYmSf-SD4fA6gOUs_TECQ&usg=AFQjCNFzwKgzxiGa1NAz1nyu-B4zVVernw&sig2=nQbqpzo5c0Iy56o9TvGSkw

對於學習"成功"這件事,分析失敗的價值遠多於成功。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