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nt

最近有種錯覺,彷彿突然間冒出許多Instant的網路工具,不久就要蔚為風潮一樣。

Google InstantYouTube InstantApp Store Instant,這些Instant工具,快,但,真的有效率嗎?

一般來說,科學上,效率的定義是: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

換言之,如果我們說某工具很有效率,指的應該就是:我們很滿意於使用某工具所產生的有效成果。

不過,我們源自主觀的滿意,與客觀的科學事實,經常是兩件未必可以等量齊觀的事。

這也就是說:人們覺得很有效率,往往只是起因於自我感覺良好,而未必都是對科學事實的具體認知。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大多數使用過搜尋引擎的人應該都知道:

搜尋引擎,譬如說google,當然很便利於搜尋你所想要找的相關資訊。

但,從搜尋引擎找到的資訊,雖然多數都與主題相關,卻未必精確符合你的需求。

許多時候,你只是找到許多SEO良好的關鍵字標題。運氣好,或許可以連到幾個與搜尋主題更相關一點的連結網站。

如果你認真迫切想要找到一些高理性、高關心度的資訊,搜尋引擎所能提供的協助,結果往往是很令人感到挫折沮喪的。

Instant當然可能壓低人們在進行搜尋時所浪費的等待時間,從而提昇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

不過,這種Cost down出來的效率,也讓我想到之前在BBC News所讀到的《How good software makes us stupid》這篇文章。

BBC那篇文章提到:愈來愈便利的科技、愈來愈好用的軟體以及無所不在的資訊網路,或許會讓人變笨。

為什麼更便利的資訊工具反而讓人變笨呢?

那篇文章的論點是:因為注意力不再集中。

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你極可能為了找A,使用了極快速便利的Google Instant,馬上就找到了B,在閱讀B的同時,又發現了很有意思的C、D與E……

你終究沒找到A,但,可能很滿意於Google Instant很快地協助你找到C、D與E。

這是一件蠢事:當你為了買瓶醬油而出門,最後卻把錢花光在機票、保險與靈骨塔之後回家。

這一切或許未必都得歸罪於愈來愈便利的工具,反而應該去檢討使用工具的行為本身。

畢竟,「任務愈艱難,注意力愈集中」這樣的道理,永遠適用於追究真理。

Post a Comment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