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通常源自多元激盪而衍生的獨特思考。

譬如說:Web2.0

然而,多元也經常導致歧義【一個詞語因各人用法不同,導致語義含混而有多樣解釋。】,平添人們在理解上的困難。

又譬如說:Web2.0

這麼說,不曉得夠不夠明白托出「創新之兩難(至少兩難)」?

亦即:在仰賴多元思考以從事創新的同時,又害怕因為多元思考而難於被理解,甚至遭到誤解。

一則簡單譬例,像是任何一個笨蛋都能不假思索,輕易批判多元民主之雜音過多、太紊亂,是天大的笑話云云。

在多元思考的前提下,你確實很難反駁笨蛋的說法,因為,變換角度,仔細想想,那畢竟也不無道理。

相反的,一言堂、二分法的思考,則很難容忍「不無道理」的存在。無論你是何等英明睿智,只要是異端,就得乖乖接受即便是來自笨蛋的矯正。

也因此,前者多元思考經常能夠滋養創新以茁壯,後者一言堂、二分法的思考則經常扼殺任何偏離主流的創新可能。

類似Web2.0這樣的概念,顯然源自多元思考。隨之而來的Web1.0、Web3.0等相對說法,也是如此。

以追求創新為前提,或許我們該以更開放open-minded的態度來看待網路的幾個演化進程:

Web 1.0

Web1.0

  • 生態:大多為唯讀內容的網路世界
  • 目標受眾:全球百萬網路使用者
  • 訴求對象:尋求數位化的公司企業
  • 網路媒體:個人首頁homepage、靜態網頁與入口網站、線上版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
  • 內容型態:私有型態的內容
  • 互動應用:網路表單
  • 資訊結構/分類邏輯:分類法(Taxonomy)
Web 2.0

Web2.0

  • 生態:大多為讀寫互動的網路世界
  • 目標受眾:全球上億網路使用者
  • 訴求對象:尋求認同促發行動的社群團體
  • 網路媒體:部落格blog、XML與RSS、維基百科Wikipedia
  • 內容型態:分享型態的內容
  • 互動應用:網路應用程式Web App
  • 資訊結構/分類邏輯:分眾分類(Folksonomy)依標籤tagging、關鍵字分類
Web 3.0

Web3.0

觀察這些進程,其實並不難瞭解:所謂「創新」,其實未必都得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獨一無二的開創。

一如我們所熟知,從Web1.0進展到Web2.0的創新,主要表現在社交的應用,而很少是前所未有的技術革新。相對地,一直到下一波的網路演化,即Web3.0,也才逐漸湧現更多技術革新的需求。

作為一位Web Designer,反覆從網路上接觸到傳教士傳福音般的Web幾點零訊息,偶爾會覺得那些發展往往不是依照線性邏輯而運作,至少,就視覺設計而言是如此。

所以,該如何在時勢浪潮裡把持一定方向風格以自處?或許,萬變不離其宗地,依然得倚靠源自多元激盪而衍生的獨特思考,亦即永遠追求創新一途了。

3 تعليقات

‏قال Fay話
有點覺得Web 3.0提及的內容Widget, Mashup等概念似乎在Web 2.0時代的前期就已經看過,只是近年才濫觴。所以Web 3.0真的來臨了嗎? 感覺不太有Next Generation的感覺
‏قال Jas
我覺得,這個面向的觀察,就像Web2.0之於1.0一樣,譬如AJAX的大量被應用,許多人說那東西早就有了,而且有了之後還被棄置好一段時間才又被找回來用。

也許我們應該這樣想:工具始終只是一個橋架,一個達成目的的手段、路徑或過程。所以,拿舊工具來達成新目標,這是說得通的。
‏قال RJ man
可以舉一個web3.0的網站嗎?
為什麼維基百科是2.0呢!?可以詳細說明一下嗎??
我的mail:yo54123yo@gmail.com
أحدث أقد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