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現這樣的人,一心一意只想跟隨別人,但並不能一竿子打翻全說成盲目的人。不過,有些情節嚴重的或可用盲目來形容,當然,那只是形容,意思是他們被「跟隨」這個動念所制約了,以致於即便目標就在前方,也視而不見,一旦有人朝某個方向走去,自己便不由自主想要跟隨而去。

 如果你也從事設計企劃廣告或其他涉及溝通藝術的工作,相信這樣的經驗必然深刻,你的客戶、主管或同事對你說:「我想要A公司的b產品a廣告的c感覺以及C公司d服務e廣告的F」簡直像拼貼一樣,但熟知Collage Art的人或許非常清楚,其實東西之所拼湊在一起並不就是因為要那些個別的小東西,更重要的是整體,而我始終懷疑在他們開始要求時,他們知道那個整體將會是什麼。

 又或者你遇過某些人滿心只想把東西做得很像,當然不能否認那畢竟也是一種價值,就像一般人看畫總習慣用既有認知去看像不像,卻沒想過知覺、意義如果只需要一再反覆炒冷飯冷菜,那麼人的一輩子一路下去也只不過是路途遙遠罷了。

 我喜歡Before Sunset這部電影裡女主角談及自己的那隻愛貓,每天清晨醒來在庭園裡嬉戲,每一件事物景緻對她的貓而言都像是第一次發現一樣投入神往。同時我也想著,為什麼人不能呢?為什麼不願在看似陳舊了無新意的既有裡,出發去找尋屬於自己可以感知的新意義呢?

 我其實厭惡設計做看起來像設計做的東西以及插畫家畫出看似插畫家畫出來的東西,現實生活中鮮少有人去分辨那之間會有什麼不同,雖然言語很難描繪,但我相信,那就是跟隨別人與獨立思考走自己路的不同。

 因為經常在工作上、在案例解讀上、在生活週遭上,直接接觸發現或輾轉從誰的言談之間知道了那樣的存在,所以總不免會想起自己會不會也是那些人的其中之一,又或者其實那是很尋常的症狀,只是輕重不同發作在你我之間。

 我並不知道,但或許那很值得警惕。

4 留言

匿名表示…
> 而我始終懷疑在他們開始要求時,他們知道那個整體將會是什麼。

這個不用懷疑, 他們真的不知道...

但這不是客戶的錯, 具體的東西比較容易思考, 人之常情, 所以"A廣告的B感覺和C廣告的D感覺" 是很自然的要求.

他們只是沒有被引導從抽象的層次開始去想, 他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以前也賣過一陣子創意, 一點小心得: 案子初期花越多時間跟客戶 Work 策略/目標, 後期他就越能在抽象的層次知道自己要什麼, 比方"要冷靜理智, 但不能太中年", 而客戶在抽象層次越清楚, 就越能接受創新.

參考一下囉. 加油.
Jas寫道…
 謝謝reptile_k的經驗分享,意外得到寫這篇文章侷限思考之外的收獲。
 其實這篇小文想要提出來的檢視的,只是手段跟目的,或許還扯得上一些策略的考量,如此而已。
 因為論及的範圍極小,所以我倒不覺得那些文中提及的部份屬於抽象層次,或該分類為抽象去議論,相反的,那反倒應該盡可能具象,諸如「我想要A公司的b產品a廣告的c感覺以及C公司d服務e廣告的F」的抽象概念之下其實想要解決的是自己公司或產品的什麼行銷問題,我的立論點其實很簡單,就是質疑手段或者說形式搞得花枝招展,或甚至只是很形似領導品牌,卻忽略自己的目的、忽略自己真正應該去解決的行銷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多半只會徒勞無功。
 我其實並不覺得把手段跟目的弄混在一起該用對錯來衡量,只不過是事實層面上瞭解得完備與否而已,因為思考與行動都有必然的延續性,如果今天作決定的人並不知道他作的是將產生什麼後續效應的決定,那麼倘若事不順遂的話,接下來的反覆、抓不到bug、無從評估甚至胡亂怪罪都是可以理解會發生的,相對的,要是很順遂的話,大概也不是可以重覆驗證的成功,反而是給自己在未來埋了可能一腳踏空的陷阱。
 reptile_k延伸提到的客戶溝通這一部分,的確是殺手級的重要議題,要自求專業的自省之餘,也真的要下一點功夫來努力才行。
Gracie寫道…
如果用商業的角度去想,如果不能處於領先的地位,那也只能追隨囉,所以我想是沒有所謂的盲目跟隨,因為出發點是基於利益考量...

如果就人類的觀點,有更多人的行為是我們無法理解的....有些人無法獨立思考,也只有追隨的份囉....流行似乎就是一種讓人盲目跟隨別人腳步的事情....

就工作而言,有時卻必須盲目,因為自己無權做決定...

不過,在自己可以選擇的範圍內,我支持你的想法....

Just take a look and leave the messages.
Jas寫道…
我很同意跟隨的價值,
其實只要是對的、該做的,
並不一定非要是由自己起頭才願意投入,
重點大概只要是自己清楚自己所從事的是什麼樣的事,
至於能不能做到,
可能真是取決於Gracie所提「自己可以選擇的範圍」,
不過我們應該也都同意:
我們的行為可能跟別人無異,
但不表示我們放棄我們的獨立思考,
應該是這樣吧。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