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or let die

台灣的工作職場有一個見怪不怪的現象,即:當你熟習某個專業,並且擁有備受肯定的工作表現時,可能就有機會被抓出來當主管。就一般企業升遷賞罰制度而言,主管職經常帶有酬庸的意味。事實上,專業職與管理職應該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只不過,在台灣則經常是被混為一談,甚至拿來作為建構企業組織金字塔的基本邏輯。

以設計這一行來說,將一位設計能力強的一流Designer,硬抓出來丟進管理職,讓他無法繼續做好他所擅長的事,這種邏輯本身其實是很不合乎邏輯的。但,這就是我們的職場常態。

所有常態都自有其衍生變態的能力,管理職必然高於專業職就是職場常態衍生變態邏輯的其中一種。

我曾經親眼見證一位設計能力強的一流Designer,在被升任為設計主管後,幾經不適應、茫然、壓力,最後離職收場。當時身邊的人都對此表示訝然,也都覺得好好一件升任設計主管的美事,怎麼會在短期間變相葬送一位好設計的職場生涯呢?

如果讀到這裡,知曉了這則故事,你同樣對升任設計主管卻罷職離去的結果感到納悶,請試想一下:假使王建民今年拿到二十勝並搶下賽揚獎,卻因而成為明年的洋基隊投手教練。如何?

就我自己而言,當我有機會從設計成為設計主管時,體會這種荒謬總是五味雜陳。如果玩過RPG,大概就能約略瞭解這種轉職的痛苦,畢竟,等級低的主管,當然遠比等級高的設計更容易Game Over。

要在台灣變態的職場環境下,從設計到設計主管力求不輕易Game Over,大概就是得不停地切換。切換於:

  1. 凡事講求單一結果的線性垂直思考:嚴厲、苛刻、不通人情
  2. 凡事講求多樣可能的非線性水平思考:彈性、即興、權衡變通

然而,即便如此,設計依然是一門很難被管理的專業,就好像當你看到一件有問題的設計成品,總是很難具體描述當你看到一個感覺上有問題的設計時的那種感覺是什麼,也很難具體描述為什麼覺得有問題、哪裡有問題,至於,該怎麼去進行調整修改就更別提了。

但,設計主管所做的,正是這種很難具體描述的事,因此,倘若說設計主管是一件辛苦困難的工作,應該並不為過。

以前的同事曾說過,我當主管時的口頭禪是「有沒有什麼問題?」,經常遠遠看我走過來就預料到會以這一句問句作為開場,當時曾努力要找別的辭句來作開場白,但不久便作罷決定順其自然。

一方面,由於在設計工作上要具體察覺問題是頗困難的事,因此,就管理的立場來說,主動詢問似乎是最有效率的選擇。設計主管的角色,其實經常是一個問題的解決者,但,前提當然是發掘問題。

另一方面,則就追求專業而言,問題永遠比答案來得有價值。譬如說,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用十年前的問題來質疑現在的設計工作,然而,十年前的答案大概很難滿足現在我們可能遭遇的問題。

在工作職場上,我們其實都默默接受著許多荒謬的事,那些來自外界環環相扣你無力改變的現況,彷彿職場是一個龐大的集體催眠場域,必須經常歸零回返「有沒有什麼問題?」的狀態,去質疑以及被質疑,畢竟,當你不再質疑,你對工作的熱情也就隨之消弭於無形。

technorati tag

4 留言

WaiHon寫道…
我曾经在出版社当过6年的编辑,
谈不上专业的我被推荐升任某部门的主管,
但是条件是要负责一大堆的作业和自修,
在这样的各个高层的监督之下,
我还是选择了离开。
金钱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啊!!
Shi J. Yu-Hao Wu寫道…
Jas你好,許久沒發表意見了呢,我說我。

倒是我自己還是個學生,不過從你這篇文章,我有個延伸的想法。就是,如果像是學生期望自己以後進入設計相關領域的職場,我想應該也要清楚自己是希望自己朝專職設計、或是管理職方向努力邁進,是吧?只是突然想到的零碎想法啦,還請多指教!
Jas寫道…
咖啡豆之家:
我之前也待過出版社,的確在出版這種成熟產業,自由是更艱難的。

Shi J. jellyvanessa:
從後見之明來看,好像是要這樣會比較好。
不過,我一方面不確定事情可以這麼理想(或不理想)地運作下去,另一方面也不確定在學學生是否要一味貼近職場現實。我在另一篇文章條列了幾項作為設計應該努力的方向,我猜想,擁有不同強項的設計,就會適任不同職務吧。
gamebug寫道…
jas9您好:
在拜讀您的文章之後,心理感受很深。小弟自己是因為愛玩電腦開始的,雖然沒有相關的學歷,但是就是因為興趣一路過來,結果之前在大陸的鞋廠擔任MIS,現在變成報關部門的主管,個人實在參不透其中的邏輯。
在此想引用您的文章,寄給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參考,同時將會標記出處,如蒙同意,還請告知。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