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同事應邀參加某防毒軟體商舉辦的部落客聚會。
由於產品的目標對象Target Audience是遊戲玩家,因此,受邀出席的全是具有遊戲玩家身份的部落客。
我其實對遊戲產業的瞭解不多,對由遊戲玩家們所經營的部落格也很陌生。因此,當同事談論起這些受邀出席的知名部落客時,我只能努力從行銷及傳播的觀點,來想像類似活動的企劃執行及其效益。
在缺乏很紮實的田野調查之前,根本不曾有人真正懂得所謂「部落格圈」是怎麼一回事。
我記得我在《純品康納(Tropicana )的空前設計失敗》這篇文章裡,曾經提到紐約時報的相關報導以「Focus group」這個概念來解析網路輿論的成形及其擴散效應之可被預測。
換言之,原本就屬於傳統行銷範疇的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 inter- views、團體深度訪談group depth interviews,自然是可以沿用既有運作邏輯好好地在個人媒體崛起的網路時代妥善應用。
然而,這幾年,我們卻也讀過不少類似星期六先生所寫《詐騙, 媒體, 與趨勢大師》這篇大作裡的趨勢大師觀察,從看好個人媒體百花齊放,到唱衰個人媒體單調毫無特色;從看好所謂部落格達人經濟,到唱衰所謂部落格達人經濟。
這些趨勢大師,好話壞話全講了,偏偏就不曾講實話。
實話是什麼?實話是:在缺乏很紮實的田野調查之前,根本不曾有人真正懂得所謂「部落格圈blogosphere」是怎麼一回事。
就像對遊戲產業瞭解不多的我,根本無從瞭解遊戲產業的部落格圈生態一樣,如果不曾對個別產業有過足夠深入的研究,又如何能夠議論部落格,或者其他網路新興個人媒體在行銷應用上的效益呢?
回過頭來,再談同事應邀參加的那場部落客聚會,雖然,同事只淡淡形容:那是一場穿插產品簡報說明的三四十人小型聚會活動。不過,從這幾天同事動不動就提及該聚會揭露的產品「如何令他印象深刻」、「如何適用於遊戲玩家」,甚至「一改先前對該軟體商的印象」等反應看來,這種Focus group的行銷手段,事實上,是有效的。
當然,偽趨勢大師在閉門造車寫他的趨勢觀察時,絕對不可能看得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