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perate 2

討論「溝通」,是一件重要,但奇怪的事。

說重要而奇怪,大概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溝通,可見「溝通」確實是一件重要的事。不過,也正如諸多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事,譬如說呼吸、心跳、吃飯或喝水一樣,若大費周章來討論一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事,乍看之下確實有點奇怪。

我雖然不是主修新聞、傳播,但也算是傳播學院畢業的,大概還算清楚所謂「溝通」或「傳播」,指的不外乎就是一位「發訊者」將「訊息」透過「訊息載體」讓「收訊者」正確無誤地接收到這回事。

理論上來說,「溝通」,就只是發訊者將訊息讓收訊者接收到,這麼簡單。

我猜想那終究只是理想,值得努力,但未必能夠實現。

但,當絕大多數從事溝通的人都認為「溝通」很簡單時,「溝通」又從來不曾像絕大多數人想像那般簡單。

你以為你說的、你寫的,聽到或看到的人,都一定能懂?都一定能夠達成你說或寫時預設的傳播目標嗎?

如果溝通真那麼容易,誰也都不必整天要談「溝通」,推銷員天天出門都把貨賣光,金光黨個個也都郭台銘了,不是嗎?

關於「溝通」,即使我們談的是「理論」,或許也要先有「理論必須要被實踐」的共識前提,畢竟沒有任何一種溝通是存在於未曾發生。

參與「溝通」的人必須要先認清的一點是:溝通的變數很多。

因為溝通的變數很多,所以,溝通的結果可能是:

  1. 兩情相悅:「收訊者」正確接收並解讀「發訊者」的「訊息」,且認為那是正確、值得肯定的訊息。
  2. 因瞭解而分手:「收訊者」正確接收並解讀「發訊者」的「訊息」,但認為那是錯誤的訊息。
  3. 因誤解而分手:「收訊者」誤解了「發訊者」的「訊息」,且認為那是錯誤的訊息。
  4. 因誤解而結合:「收訊者」誤解了「發訊者」的「訊息」,但認為那是正確、值得肯定的訊息。
  5. 見笑轉生氣:「發訊者」認為「收訊者」誤解了他的原意,所以才會認為那是錯誤的訊息。
  6. 其他更多變數衍生更多可能……

因此,與其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溝通,倒不如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嚐試化解隨著溝通而衍生的挫折。

並且,正因為要化解隨著溝通而衍生的挫折,才會有討論「溝通」的動機。

然而,隨著溝通而衍生的挫折,終究可能被化解?或者理想的溝通,終究可能被實現?

我猜想那終究只是理想,值得努力,但未必能夠實現。

3 留言

Unknown寫道…
有2個觀點分享:

1、小弟是新聞系的,記得大學時聽教授說「話說出口你就不是他的主人了」,再三告戒我們慎用文字的力量,可是現在每天看網路上、電視上的朋友們,以及政客在大放厥詞,不能理解怎麼可以那麼輕易地讓那些不堪的文字自口中吐出,手筆寫出…

2、記得李四端先生專訪金士頓創辦人之一杜紀川先生時,他們有討論"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我的感觸很深,台灣這幾年幾乎感受不到這個觀念…

這2點其實都是教育問題,但台灣百姓很容易就被政治紛爭、經濟問題爭議所吸引,台灣的資源在這些紛擾中內秏掉了…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卻看不到政府的重視,看不到政黨的堅持,這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擔憂…

不好意思,有點離題了…

竊以為溝通是基於相互尊重的前題下,但這幾年台灣的風氣,似乎在追求「創意」、「guts」,甚至「會吵的人有糖吃」,基本上人與人的尊重、團體與團體的尊重,其實都已經不再重要了。
Jas寫道…
「溝通是基於相互尊重的前題」是很棒的分享。
的確,沒有任何人能夠與自己並不尊重的對方,進行任何溝通。
溝通是交換意見,交換訊息,或者說是利用溝通來互相了解想法.
但現在在說的溝通,大多數並不是真的要互相了解,而是以討價還價為主.但是有些東西,經過打折之後還會是原來的東西嗎?所以在現在的公司,國家政策,到處都可以看到經過開會討(價)論之後,所產生好像很好,結果又不全是那麼一回事的東西.這就是溝通之後的東西.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