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俚俗的說法,冬至這天,吃過湯圓,不必等到農曆春節,就算是長了一歲。
大概因為這一歲來得不夠踏實,所以每年一到冬至,心情上,總是很容易就籠罩在一片沈澱省思的氛圍裡。
所謂沈澱省思,或許,應該說更近似於行銷上的SWOT分析,一方面內省,分析自我的強、弱勢;另一方面也盱衡整體客觀環境,分析外在的機會點與威脅點。
然而,沈澱省思這種概念,在最近,也讓我聯想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境況,也就是:
- 從主觀內省著眼:不斷檢討自我的強、弱勢,以求精進、自我實現。
- 從客觀權衡發想:不斷分析現實環境的機會點與威脅點,從中發現並掌握功成名就的契機。
前者讓我想到,2007年的最後一個月,在斷斷續續和幾位打算另謀新職的網友交談後,寫下的「為什麼不生氣?」這篇感言。後者,則是「Facebook or 非死不可」這篇文章所提及,曾獲得經濟部資策會贊助的meeya。
相較於只懂一味埋首於嚴以律己、精進自已的專業,我確實相信人脈(或者尋求外在機會)之於功成名就,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這也是何以SNS在世界各地都備受矚目的主因),否則也不會有諸如這篇及這篇勵志好文,為一個事後被證明為抄襲網站的團隊來造勢。然而,套句Peter Senge的話來說:
利潤之於企業,猶如空氣之於生命;若無空氣,誰都無法生存。但,倘若活著只為呼吸,那也猶如白活。
反思我自己的個人經驗,十多歲離開宜蘭北上台北時,父母千萬交待絕不可為的兩件事:一是借錢;二是為人作保。這兩件事之所以絕不可為,就是因為建立在「利」之上的人事物絕不可靠。
功成名就或許可以不擇手段來速成,但,以meeya這個例子來說,即便三週後推出一個脫胎換骨的非抄襲全新網站,這個從眼前事實觀察,處處透隱著利之所趨價值觀的團隊,恐怕對網路使用者,甚至是與之有過交集的人脈網而言,都很難是可信、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