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 the web

在相當古老的網路年代,距今約莫十年左右。

轉寄信,簡直就像驅動引擎,或者發動機一般,活力十足且忙碌地觸發各種話題事件,彷如就是激勵人們積極去做點什麼的動力泉源。

在那個年代,有人可能因為轉寄信而捐了錢、投了票,或者,買了雞蛋糕、紅豆餅,有人則最起碼再轉寄了轉寄信。

那之後,人們群起跟風談Web2.0,寫部落格、到書籤網站去推文,或者詛咒愈來愈變本加厲的垃圾信。

而早先那個偉大「轉寄信年代」,才初有了輪廓,便漸淡遠去。

轉寄信的本質--分享,其實也是那個年代最顯而易見的網路本質。

時至今日,隨著分享工具的多元與成熟,網路分享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輪廓。

那個未成形「轉寄信年代」的子民族裔,如今在Twitter、Plurk上開枝散葉,沒日沒夜分享他們在網路上嚐鮮獵奇的心得隨想,甚至,因此消減了他們寫部落格,或到書籤網站去推文的動能。

我偶爾想到,所有生命週期Life Cycle短暫的話題,其實,都很合適在Twitter、Plurk,或過去的轉寄信上發散、流竄。

Twitter、Plurk或過去的轉寄信,之於網路使用者的,絕大多數是:我點過、我看過、我笑過、我憤怒過、我嘲諷過、我鄙視過,或者,我難過過……。

藉由Twitter、Plurk或過去的轉寄信,網路使用者可以很迅速省力地與某個話題事件產生關聯。

同時,似乎最低限度只要達到這樣的關聯,網路使用者對這些工具也就無怨無悔,別無所求了。

但,這樣的工具也像大富翁裡的機會與命運。

你探手一翻,有時,輕易可以得到什麼,有時則什麼都得不到。

尤有甚者,真正能夠每天靠翻機會與命運以維生的人事物,在現實社會裡,幾乎趨近於零。

所以,如果你有一個不僅僅訴諸一時快感或突發悲憫,單憑這一類發散、流竄的工具,顯然是不夠的。

相對的,要遂行任何一種長期的分享目標,你必須找到一種可以用來凝聚、對焦的網路工具。

譬如說:Ning(凝?)這種東西。

CNN最近刊載了一則Gina BianchiniNing的CEO專訪,下了一個打問號的標題說:「Ning是社交網路的未來?」

不知道CNN的未來究竟指涉多遠?

事實上,如果花一點時間,回想一下過往那個「轉寄信年代」,應該會更清楚:未來永遠有未來。

許多網路工具,如果現在招攬不到使用者,多半就只能靠翻機會與命運了。

延伸閱讀:

Post a Comment

أحدث أقد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