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ucket

四、五年前,網路正在炒Web2.0那時候,很多人很容易有種亢奮的感覺,大概就是:網路這種工具,終於要讓把持特定資訊以自重的專家們垮台了,因為,人們即將從網路上找到所有過去必須收買專家才能獲得的資訊。

但,四、五年後,我們很容易發現這種想法的天真之處。即使邏輯推論無誤,人們還是需要更多可以用來混搭應用的創新工具與思維,而不單單只要有網路就可以。

以創新為前提,人們需要更多、更不同用來轉特定縲絲的扳手、齒輪與車胎,而不只是腳踏車與折疊式腳踏車。

Web2.0那時候,我們以為即將到來的將會是一個創新源源不絕的開端。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或組織團體裡,如果人們始終熱衷於談論創新變革,把創新視作一種極了不起的價值,但實際上卻什麼也創新不了,只知道一窩蜂去鑽當下最能撈錢的洞,大概只有一個解答可以稍微釐清這種矛盾疑惑,就是:既得利益的勢力太過強大。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連談五年創新很了不起,但眼見所及的現實卻是不必創新就能得利,不必到五年,創新這個價值就會自動泡沫化了。

這幾天,反覆想到這些事。大概因為兒子咳嗽發燒,帶去醫院看過醫生,被遊說去做各種檢查甚至要考慮住院,拿藥回家隨時觀察症狀,還要到網路上Google看看為了減緩腸胃型感冒脹氣的腳底按摩應該怎麼做。

這些突然讓我想到經濟學家曾說過「隨著低出生率而來的是高剖腹生產率」,以及Google Health這樣的東西。

有時候難免會有種錯覺,似乎台灣網路業者所能提供的服務,相較於發掘並滿足需求(Needs),似乎更側重於欲望(Wants)。

via Google Health上線與PatientsLikeMe

說穿了,那些把持特定資訊以自重的專家們,或者你以為專業值得信任的醫生,其實只是醫藥這個業界的從業人員(就好像我只是設計或網路這個業界的從業人員),當他們察覺他們的收益可能將要有所減損時,很自然就會傾向去推銷更多元與更高昂的收費項目。

1 تعليقات

‏قال Nana
科...科...科...就是我們這個小國家啦~
أحدث أقد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