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近兩年來,行政院合計花費5,240多萬元推出108個App。
App是什麼?App其實就是Application Software(應用軟體)的簡稱。
相較於日本的アプリ(Appli)勉強還可從字面揣摩得出字詞原意的蛛絲馬跡,台灣App來App去,琅琅上口的結果,似乎也更讓人容易遺忘這種下載到手機裡的東西原本應該是什麼。

我有一個專門用來逛日本App Store的Apple ID,偶爾心血來潮就去瀏覽一下日本人究竟都在用什麼樣的アプリ。
初見虫判定器(MushiHanteiki)時,本以為是用來Debug的工具,沒想到真的就是一個用來判定昆蟲的App。

Media Technology Labs (MTL) 所研製推出的虫判定器,乍看之下有點不大Technology。
怎麼說呢?就是毫無機巧可言。
基本上,Media Technology Labs 的虫判定器是這樣運作的:

  1. 發現一隻不知名昆蟲,拿出手機(打開虫判定器)拍下來。
  2. 將拍攝下來的知名昆蟲照片送到虫判定器調查中心。
  3. 經過虫判定器調查中心為期數個小時的比對鑑定後發送結果。

就運作流程而言,虫判定器完全不見任何神奇,甚至還有點樸拙。尤其是那為期數個小時的鑑定時程,不禁讓人再三揣想:究竟是交由程式去跑運算?還是好幾位工讀生坐在電腦前收信比對?

上個月,恰好遇到一個實作虫判定器的機會。回宜蘭參加一場法會結束後,兩歲的女兒發現一隻肥大的蜜蜂行動遲緩地在她的鞋子上徘徊。因為完全無法辨識,所以索性拿出手機拍照送交虫判定器代為鑑定。

拍完照,送出去鑑定前,App先顯示預覽樣式。確認無誤,再點送信。

鑑定昆蟲照片送出後,App先提供一個預估判定偵結終了的時間(但不保證如期回覆)。

所有尚未獲得回覆的案件,虫判定器都會加蓋一個「調查中」的紅印。

鑑定完成,虫判定器會主動發訊到iOS旳通知中心,進入App後可以看到鑑定結果。

基本上,虫判定器負責的真的就只有外形判定的部份,至於內容解說,就交由維基百科來負責。

送件到虫判定器調查中心之後,大約四個小時左右,像收簡訊一樣收到了虫判定器的調查報告。原來當日那隻不知名的肥大蜜蜂是マルハナバチ。マルハナバチ?沒錯,因為虫判定器是個日本アプリ,所以調查結果預設也以日文顯示,不過,因為內容解說是由維基百科負責,所以把語系切換成中文之後,就可以得到中文正解為:熊蜂(Bumblebee)

熊蜂屬(Bombus),是蜜蜂科的一類。多築巢於枯木至建築物內。以花粉和花蜜為食。

熊蜂與蜜蜂有很多不同處,像後腳具有脛距,而蜜蜂則無;熊蜂和蜜蜂一樣是社會性昆蟲,但不如蜜蜂緊密;一到秋末或冬初,群中個體除了交尾的女王蜂能渡冬外,其餘皆死亡。

Via 熊蜂 - 维基百科

看完解說,也才恍悟當日熊蜂行動遲緩的原因正是:時值秋末,大限將至。

App其實就應該像虫判定器這樣,雖無機巧可言,但,善用手機既有的軟硬體功能,提供一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的最便利解決方案。

我的手機裡裝了數百個App,不過,下次再看到不知名的昆蟲,大概還是會交由虫判定器來處理吧。

2 تعليقات

‏قال warmwater
另一個好處是,如果找到新品種,可以馬上知道
‏قال Unknown
還有植物辨識的,拍葉子回傳~
أحدث أقدم